好课堂是好课有共性的,好课堂的好课境界是没有尽头的。无论你走在课堂改革的好课常德市某某餐饮管理客服中心哪个阶段,都需要坚守儿童立场和学习立场,好课要铭记好课堂不是好课我教得怎么样,而是好课学生学得怎么样,要逐步从浅层的好课学科立场走向系统的教育立场,站在育人的好课高度看教学,站在学习的好课视角研究教学。 来源 |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版 作者 | 胡婧 山东省滕州市善南街道清华园小学 在阅读《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好课堂的好课共识与画像”特别策划的一组文章时,我对好课堂也有了一些思考。好课 每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好课好课堂画像,都能梳理出好课堂的好课一些关键特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好课我也试图勾勒出自己眼中的好课好课堂。那么,我眼中的好课堂是什么样的呢?首先从我看到的一个教学故事谈起。 故事的常德市某某餐饮管理客服中心主角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他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数学教育家之一。 一次上课,他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从教室出发到操场的旗杆那里,怎么走,路程才最近? 问题抛出后,大多数学生起身向教室外走去,寻找他们认为最近的路。但是有一个学生则直接打开窗户跳了出去。弗兰登塔尔看到后,不顾高龄毫不犹豫地爬上窗台,随着那个学生直奔旗杆。因为他知道这个学生的选择是对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个故事让我颇感意外,但惊讶之余,我知道弗兰登塔尔先生的行为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这样的行为充分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宽容、爱护、欣赏和认同。这是对学生想法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成长最深刻的关切。自我反思,我们的课堂是不是缺少对学生这样的尊重与保护呢? 因此,在我眼中,好课堂的第一张画像是“尊重”,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对学生多元想法和观点的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学,没有尊重也很难有真正的学习发生。 我还关注过一位教育家,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首任校长王祝辰。他曾在自己的论著《动的教学法之尝试》中提出:“我们知道儿童的天性是快乐的、活泼的、向前进的……儿童有动的本领,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所以我们在学校里常看到十千百的儿童,绝无静止的时候。我辈从事教育者,应该顺应或者适应儿童的这种自动力,使之动而不应使之静。” 因此,王祝辰提出了“动的教学”主张。他提出这一主张并不是偶然的。王祝辰所处的时代恰逢“西学东渐”,那个时候,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一些学校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变革,并产生过异彩纷呈的成果。“动的教学”就是其中诞生的重要成果之一,它融合了自学辅导、分团教学、社会化法、道尔顿制四种方法的长处。 好的课堂当然应该是“动的课堂”。前些年备受关注的高效课堂,就主张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不仅要身动,还要心动和脑动。尤其是身体的解放是何等的重要,可以更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强调让课堂动起来,是因为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教师的精讲过度牵引着学生的学习,因此课堂显得有些沉闷,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令人满意。 当然,课堂不仅仅是“动起来”这么简单。“动”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形式。动是律动,即遵循规律的动,而非盲动;动是不断发展升级的动,而非一成不变的动;动是学生主动、师生互动、文化联动,是多元链接的,而非单纯的学生动、孤立动。 但是,要更好地促进深度学习,更好地促进心动和脑动,同样需要课堂上的安静、安定和安心,正所谓“静能生慧”。所以,当我们强调“动”的时候并不是排斥“静”,相反“动”之后的“静”才更容易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因此准确地说,“动静相宜”才是我眼中好课堂的第二张画像。 我眼中好课堂的第三张画像是“等待”。不善于等待的现象存在已经很久了。我想从台湾教师李玉贵谈起。听过李玉贵老师公开课的人都知道一个现象,她的课总是不紧不慢,在等待学生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有这样一个细节,在一堂公开课中,一名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看起来磕磕绊绊、断断续续,好像不知道在说什么,但是李玉贵老师并没有不耐烦,也没有立马提问旁边举手的学生,而是温和地看着他,静静等待。在李玉贵看来,其实这个学生已经非常卖力,他正走在努力思考的路上。如果教师让他坐下,很“温柔”很“礼貌”地说,想好再说,那就特别令人遗憾?也许教师需要为此多等待5秒,“浪费”5秒时间,但其实这5秒是非常值得投资的,因为它会让学生有不一样的课堂体验。 可现实中我们往往太过急切,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小手林立,老师就会立马提问学生,最终是那些优秀学生遮蔽了后进学生的学习,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体验自己的学习过程。 后来有人提出课堂提问的两个“黄金等待期”,我非常认同。 第一个黄金等待期是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3—5秒等待时间,让学生深度思考,不必急于举手,这样会造成学生的答案是浅层次的或是不全面的,更忌先叫学生再说要回答的问题。 第二个黄金等待期指的是点名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留3—5秒反思期,让回答问题的学生修改、补充自己的答案,让其余学生先概括前者发言要点,思考自己的答案与回答问题学生的答案有什么关联,还要思考如何有理有据质疑补充。我想这不是简单的课堂技术,这背后是教师教学立场和儿童观的彰显。 总之,好课堂是有共性的,好课堂的境界是没有尽头的。无论你走在课堂改革的哪个阶段,都需要坚守儿童立场和学习立场,要铭记好课堂不是我教得怎么样,而是学生学得怎么样,要逐步从浅层的学科立场走向系统的教育立场,站在育人的高度看教学,站在学习的视角研究教学。 你认为呢?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